书山万仞志能攀— 忆退休干部王玉田
我比较熟悉王玉田,他是总店的老职工了,退休前他已是总店行政部门的处级干部了。王玉田为人正直,在工作岗位上辛辛苦苦,兢兢业业,还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优秀党员。退休后,他时常来我们老龄处办事,我们时不时还聊上几句。他每次还逗大家开心,部门的员工也都喜欢和他聊天。在别人眼里,他就是个既优秀,又幽默的“小老头”。
2010年,我还在老龄处工作。一天,王玉田和他的老伴来到我的办公室,他们手里拿着一张照片和一个红色的奖状。经过了解,王玉田将自己所写的 125本日记全部捐献给首博,而红色的奖状是首博颁发给他的证书。新华社、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也宣传这一活动,并详细描述了他的事迹。听到后,我感到很震惊,也很敬佩。
王玉田同志是真正把企业当家的有责任感的人。有次,我恰巧去库房附近办事,偶然看到王玉田蹬着他的三轮车来单位,那时他已经退休了。因为相离较远,我就没有跟他打招呼。起初,我以为他就径直回家了。可是,他在一处停下来,随后从三轮车后取下一些洋灰,蹲下身开始修补路面。我马上走了过去想帮助,他却挥挥手说:“不用了,你还有那么多事呢。这的地有点坑,我给补补,一会就做完了。”说着又蹲下来继续干。我看着他干活的样子感动了,同时心底里也迸发出无限感慨:如今我们年轻人缺少的就是这样的责任感,这种责任不仅仅只是手头工作上的责任,还要有对企业和社会的那种责任感。
1951年王玉田来到新华书店总店,刚来总店的他在库房工作。当时王玉田的文化程度不高,但对于库房工作来说,文化并不怎么重要。如果不犯错误,大可在这个岗位上安安稳稳一辈子。可是,王玉田并没有这么做,他认为既然在新华书店总店这个文化单位工作,就不能给单位拖后腿,不能辜负“文化”这二字。
于是,王玉田开始刻苦读书、认字。上班空闲他读书,午休时间他读书,下班回家他读书。听他老伴讲,当他遇到不认识字的时候就会查四角码字典,一开始他不会查,就向别人请教,后来查字的速度非常快。我只是听说过四角码字典,但并不了解。于是,我抱着好奇心,上网查了查,了解到这是中国第一批字典,而且查询的步骤很复杂。我看了半天介绍也没弄明白它是怎么工作的。顿时,我对他肃然起敬,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他在库房昏暗灯光下刻苦学习的样子。
除了读书,写日记也是他学习方法之一。他老伴说,写日记能够巩固之前学习的字,还能提高文字功底,从而达到提高文化水平的目的。他的日记中大多记载着一天的开支和一天发生的事情,其中还记载了一些国家重大事件,比如地震、主席去世、非典等等。就这样,从 1961年到 2007年,他坚持46年从未间断。他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的生活,也让后人看到了这 46年间的社会变迁和发展。但我看到的是,46年间,他对学习的那股韧劲和对知识的渴望,以及坚持不懈和一心向上的精神。
我还得知,在首博参展当天,王玉老龄工作轶事田看到自己的日记在博物馆展出时,流下了眼泪。如果你听完这 125本日记背后的故事后,就能感受到他的这些眼泪,不仅仅是激动和不舍,还暗含着这46年来的辛酸努力。
王玉田就是这样的人,学习上,他像一名马拉松运动员,持之以恒,坚持不懈,不到终点决不罢休;工作上,他像一头勤奋的老牛,四十多年如一日,在本职岗位这块田地不断耕耘播种;生活上,他又像一盏明亮的灯,指引后辈们积极向上。
如今,王玉田已经离开了我们,我谨以此文寄托哀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