员工天地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 人才中心> 员工天地

读习近平总书记《摆脱贫困》有感

2016年12月14日 浏览量: 来源: 作者: 新华出版物流通有限公司 陆建新 分享到:

1992年出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的《摆脱贫困》一书,于 2014年应广大读者需求重印。我于 2015年底,受集团委派到青海省泽库县开展扶贫工作,由于工作关系,我开始关注扶贫领域著作,故购得此书,阅读后有所感,与同志们共同学习,不妥之处请指正。

《摆脱贫困》一书,共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8年5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讲话、文章共 29篇,这些讲话、文章,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、加快发展这一主题,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建的理念、观点和方法,深刻回答了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。

书中习近平同志 20多年前对中国社会扶贫工作的一系列论述,对照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同志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论述,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,是习近平同志在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。书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、观点和方法,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有着同样的为民情怀,同样的务实作风,是一个相互贯通的整体,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决条件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。解放思想、转变观念,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,冲破封建保守的陈旧意识,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。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指出,“扶贫先要扶志,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”,“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,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”。他强调,“弱鸟可以先飞,至贫可能先富”,但能否实现“先飞”、“先富”,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,“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、政策、长处、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,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”。这些重要论述,阐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,首要的是彻底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,坚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,进一步理清思路、找准工作的重点。通过对书中系列讲话、文章的学习,结合一年以来的扶贫工作,我深刻体会到,越是落后的地方,越要树立战胜困难、脱贫致富的信念信心,越要坚定敢为人先、开拓进取的决心毅力,不等不靠、积极作为,把短板补上。

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。实现脱贫致富,不仅要解放思想,更要把握方向、找对路子。习近平同志指出 “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,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,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、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”。党的十八大之后,他又进一步强调,“推进扶贫开发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,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、好路子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,理清思路、完善规划、找准突破口”。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,他针对宁德实际,明确提出了“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量力而行、尽力而为、注重效益”的指导思想,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,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,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,使农业、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。实践证明,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,理清发展思路,找准主攻方向,发挥好自身优势,完全可以实现加快发展、后发居上。这也给我们这些身处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上了生动具体的一课。

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,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众工作。贯穿《摆脱贫困》的鲜明特色,就是群众观点。习近平同志指出,“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?千条万条,最根本的只有两条:一是党的领导;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”,“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,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,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”。他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,推行信访接待下基层、现场办公下基层、调查研究下基层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,已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,成为化解矛盾、推动发展、促进和谐、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。当前,我们正在深入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要学习习总书记为民爱民的崇高风范,弘扬密切联系群众、求真务实的作风,进一步增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性和自觉性。

做好扶贫开发工作、改变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,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目标一致的共同努力。探索符合地方扶贫实际的路子,坚持绿色发展、创新发展的理念,力争走出一条经济发展、生活改善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,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,进一步弘扬“弱鸟先飞”、“滴水穿石”精神,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,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。我们应该扑下身子,投以真情,埋头苦干,形成合力,凝聚智慧打赢这场扶贫攻坚大战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