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转型与“互联网 +”(一)
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:制定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,推动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,促进电子商务、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,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。“互联网+”一时风起云涌,各行各业都在寻找“互联网+”。新华书店总店也行进在“互联网+”的探索之路,努力通过“互联网+”实现总店的产业转型。
产业转型是总店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。由于出版社自办发行,各省新华书店管理权下放、组建发行集团,总店失去了传统的发行业总经销地位,失去了批发定价权,失去了行业发展领军地位。民营资本、国外资本对发行业的介入,实体书店相对落后的管理方式,人力、房租等各项成本的提高,尤其是网上书店的兴起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实体书店市场竞争力一落千丈。总店正是在这一行业背景下于2008年将传统主业—图书批发业务歇业,世界最大的图书连锁品牌也就此割裂。作为曾经的全国新华书店的管理者与领导者,“新华书店”这一著名商标品牌的维护者,产业转型是总店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。
互联网、数字化是传统行业的掘墓者。互联网的冲击引起大批实体店的倒闭潮,非独中国,亦非独图书发行业。仅2011年全球就有1万多家实体书店歇业;全美第二大连锁书店鲍德斯集团申请破产;今年6月初访问日本,日本最大的出版物发行商东贩公司的退货宛若富士山,实体书店不断关闭,东京最大的图书市场人迹稀少,一片萧条。网上书店则借助服务、价格、信息等优势快速扩张,近5年来的销售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。
互联网、数字化是传统行业新生的利器。互联网、数字化对反应迟钝的一些传统行业或企业摧枯拉朽之时,又让那些触觉敏锐的传统行业或企业获得新生。互联网+通信有了即时通讯,一大批打车软件让优步、快的成为交通领域的革命者,互联网金融、互联网交通、互联网医疗、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层出不穷,“互联网+”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,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。一个个商业神话的出现刺激着传统企业的神经,激发了一大批想要革新的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。
“支离破碎”的文化传播渠道需要重建统一体系。相对于较为完备的内容生产体系而言,文化传播渠道显得“支离破碎”、有系无统、不够完整。在图书发行渠道上,过去的新华书店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,但这些年被肢解了,特别是随着各地组建省级出版发行集团公司,新华书店一般都变成了出版集团公司的附属物,其首要任务是优先发行本版图书。从文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看,文化传播渠道无疑是“短板”或“短腿”,在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上,应该倡导“渠道优先”,把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打破地区封锁,实行跨地区经营。(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:“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”)。
互联网、数字化给了总店创新和转型新的空间,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战略的布局赋予了总店新的历史使命。总店需要在国家文化战略的框架下,构建新的商业模式,规划设计新的产业链,引进与培育新的专业人才队伍。如何让“新华书店”这样一个金字招牌再创辉煌,如何发掘全国新华书店协同合作的传统优势,如何让行业沉淀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全面激活,发挥更大的效力,从而在产业转型升级上闯出一条新路,对总店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是一个挑战,更是一个机遇!